胜利日阅兵三连击,航母神话要凉?高超、无人、激光同框,接下来咋办?
胜利日阅兵三连击,航母神话要凉?高超、无人、激光同框,接下来咋办?
说个直白的:这十年,阅兵不是“走个方阵那么简单”,是拿着真家伙在台上“掀桌”。谁的桌?美国那套“航母压海、空优压天、潜艇压底”的老套路。结果呢,2015、2019到今年这茬,三回合连续出手,节奏越打越快。到底打到谁的痛处了?别急,往下看。
第一回合在2015年。地点就咱们的胜利日大阅兵,时间卡得死准。那天你还记不记得,场上亮出来的东风-21D、东风-26,解说里说得明明白白:具备打海上目标的本事。一句话,弹道导弹打航母,不再是茶馆里的传说,是摆上台面的真招。当时军圈里炸了锅:行不行啊?真能打得着高速机动的航母?我当时也犯嘀咕。可你看后续反应就知道,美国那边原本拉满弓的DDG-1000“朱姆沃尔特”和濒海战斗舰,节骨眼上就卡了壳,项目推进一下子蔫了。到今天,中型水面舰这条线都出现断代的苗头。这不就说明,桌子确实被掀了嘛。
第二回合是2019年国庆大阅兵。那会儿前脚美国把“萨德”塞进朝鲜半岛,海上反导也搞得热火朝天;后脚我们把东风-17往场上一摆。乘波体、助推滑翔、高超速度,血统正、路子硬。你说这玩意儿难不好拦?别跟我抬杠,实操里,传统反导的算法和几何窗口,就跟拿网兜抓飞刀一个意思。从那之后,“萨德”的热度就下来了,第一岛链那套反导棋局,明显不那么来劲了。有人问,高超是不是“无解”?我就实话实说,世界上哪有绝对无解的?不过眼下这代反导,真够呛。
第三回合,来到今年的胜利日大阅兵。节奏一下翻倍,不是“单点爆破”,是“群体冲锋”。高超反舰导弹扎堆出现,意思特别直白:海上反导你就别执拗了,航母想靠上层防空把脸面找回来,难度比登天还大。与此同时,场上头一回整套晒鱼雷、水雷,还有两个大块头无人潜航器。你懂这指向吧?美国早就心里有数:航母回不来了,那就押核潜艇这张牌。我们这边直接回了个“行了,消停点”,水下态势感知+智能布雷+无人潜航器猎杀,这套组合拳,就是奔着潜艇“隐身金身”去的。
说到天上这摊子更热闹。六代机这次飞得不藏着掖着了,网上视频照片一茬接一茬。说白了,就是让你看个明白。紧接着,各型无人僚机一起露面,既有偏制空的,也有其他任务取向的。这招直指美国的“五代机+僚机”续命方案。美国那边不甘心啊,丢出个F-47立项图,滑轨一拉就想追。可你细瞧,鸭翼的设计说明飞控那关还没跨过去,节奏上也追不上。要不怎么说这场比拼,更像“降维打击”:你还在找桥,我们已经坐上渡轮了。
地面那块,也来点新花样。100坦克、100支援车亮相,外界说这是“定义第四代”的意思。你不是说坦克没前途嘛?那就摆一台新路数给你看。传感、信息、火控、协同全都堆上去,让人明白,地面战可不是“铁疙瘩互撞”,而是“数据和火力的串烧”。
说到这里,别忘了岛链上那条明线。美国正在第一岛链推中程导弹,想卡住我们的脖子。我们这边今年的节目单里,红旗-19、红旗-29直接点名,外加大功率激光器拉上大车给你看体量,意思也不绕:现在能上舰,后面技术往前走一步,就能上大飞机。当年你在波音747上折腾机载激光反导没整成?你先探路,我们来补作业。到时候,如果机载定向能真跑起来,岛链上的中导阵地,分分钟从“主角”变“背景板”。当然,话说回来,激光有天气、气溶胶、能量管理这些老大难,得一点点啃骨头,不是说今天吹口气明天就成。
现在把这十年拉成一条线,你会发现一个挺扎心也挺硬核的点:每一次展示,都奔着对手的关键优势去。2015年掀的是航母桌,2019年伤的是反导心,今年是空优、海上反导、核潜艇三线一起拧。海、空、潜、陆、反导/定向能,一环扣一环。这不光是“给自己壮胆”,还是公开给对面“下战书”:你走这条路,我在前面等你。
说点更接地气的,这些离咱普通人远不远?看着是大国博弈,其实跟老百姓的钱袋子、安全感、预期稳定,都是一根绳上的蚂蚱。大国安全稳了,外部威胁压住了,产业链、供应链不至于动不动就断气,咱手里的工作机会、房贷车贷的压力,也就没那么“冷风直灌”。说句大白话,兵强马壮,老百姓心里才踏实。
有人会问,航母真的“判死刑”了?我不爱用那么绝对的话。舰队体系肯定还要活,只是打法得换,不能指望老配方万年灵。还有人关心,高超音速真无解吗?我觉得,没有永远的矛,也没有永远的盾。传感一体化、末段多层拦截、定向能、电子战,这些招,都会上。竞赛嘛,就是你追我赶。说白了,今天你出难题,明天我交作业。
再讲个在场细节。看今年阅兵那天,我身边一个退伍的哥们儿,一边看一边嘟囔:这波无人僚机要是成规模,空战节奏怕是要被改写。我问他怎么讲,他抬手比划:主机不用死扛,僚机扛风险,数据链把天幕织密,敌机一露头就是“多点合围”。这画面感,你光想都来劲。另一个朋友更现实:水下无人潜航器一铺开,海底“黑灯瞎火”的安全感也就没那么稳了。对潜艇那一套“隐秘出拳”,是个正中软肋的方向。
再往后会怎样?我看有两条线值得盯:一条是无人化集群的智能化阈值,是不是能从“能飞能跑”走到“会自己协同、会自己决策”;另一条是定向能的工程落地,能不能把“实验室里的光”搬到“风吹浪打的海上、温差大的高空”稳定运转。一旦这俩点开花,战场逻辑会换皮。
写了这么多,重点其实就一句:阅兵不是摆样子,是公开宣布“技术路线图”和“威慑价格表”。从2015到现在,每一次“亮家底”,背后都是一套战略算计:不让对手在关键处站住脚,不让老百姓在现实里被外部风险牵着走。这账,算清楚,比啥都踏实。
到这儿,想听听你咋看。
你觉得弹道导弹打航母,是“神话落地”还是“纸面漂亮”?你会把空战的未来押在“六代机+无人僚机”,还是觉得“五代机升级+电子战”更稳?水下博弈里,无人潜航器和智能布雷,能不能真掀翻“潜艇优势”?还有那个大功率激光,你更看好“上舰先行”还是“机载突围”?
评论区聊聊,别客气。说实话,我也想听听你们的盘算和担心,大家伙一块把这事儿捋顺了,心里才更有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