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急变!仁爱礁补给彻底受阻,菲军喊难,超过110天饿肚子
9月5日那天,菲律宾国内媒体突然吹起了号角,说他们的补给船成功给“马德雷山号”送上了吃的,还顺便换了士兵。消息一放出来,外媒和岛内某些势力立刻就跟打了鸡血一样,说中方防线被突破。美联社甚至连基本核实都省了,直接转了这个说法。听上去好像形势逆转了。
可几天后,这个“突破”就自己露了馅。9月9日,菲《星报》援引菲律宾海军发言人特立尼达的话,说这个破船最近一次有效补给是在7月。注意,这还是谎话,真实情况是最后一次是在5月16日,而且那一次还是中方允许的。他还含糊地说,保证士兵不饿死,但下一次补给什么时候,由西部司令部说了算。这话一听就心虚,完全没敢承认9月5日的所谓胜利。
后来有网友去查AIS船舶信号,才找到真相。那天菲律宾确实派了运补船,还带着挑衅船队往仁爱礁方向闯,但连潟湖都没进去,就被中方直接拦住,驱逐回去了。根本不存在什么“运送到船上”的事,这就是典型的自我安慰。
这一切的背景,要从几个月前说起。8月27日,菲律宾海警试图靠近仁爱礁,中方海警依法拦截,逼得菲船只被迫撤退。当时外界很多人以为他们会收敛几天,甚至美媒猜测他们可能去黄岩岛搞小动作转移我们的注意力。但结果,大阅兵刚结束没几天,他们又想来一出老把戏。
问题就在这里。菲律宾这几个月在南海一直是那一套:补给不提前通报,不接受检查,甚至想着趁机偷摸维持对仁爱礁的非法占领。中方的态度很直接,只要不合法,就一律拦下。这也是为什么,从今年5月16日到现在,“马德雷山号”再没拿到任何中方允许的补给,断粮超过110天。
菲媒自己都承认,这艘破船上的士兵只能靠此前囤的东西凑合,省吃俭用,日子过得很糟。要说彻底吃饱,那是想都不要想。对比他们过去一年的补给周期,最短是一个月,最长两个月,就会送一次。而这次已经拖了三个月多,还一点眉目都没有,能不能撑住大家心里都有数。
更关键的是,专家都看明白了,南海的形势早就和过去不同。中国海警这几年的常态化执法能力显著提升,加上更多舰艇部署,已经对仁爱礁这类关键点位实现全天候覆盖。换句话说,菲律宾再像以前那样闯,是没戏的。现在他们只能在舆论上“胜利”一下,现实里却进退两难。
回想“马德雷山号”的故事,这艘船自上世纪末就被故意搁浅在仁爱礁,一直赖在那里。二十多年里,菲方几乎是抱着“死也不走”的态度在维持。但这次断粮的长度,可能是他们遇到的最大困境之一。因为补给是生命线,没了吃喝,士兵迟早得撤。
中方在仁爱礁的立场始终没有任何模糊。仁爱礁是中国固有领土,未经允许的任何进入,都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在这种前提下,中国海警和解放军采取驱离行为,不仅是正当的,也是必要的。这次正是凭借这样的坚定姿态,连续几个回合,打掉了菲律宾的企图。
菲律宾的挑衅模式,为何会屡屡受挫?除了南海执法能力提升,地缘政治也是关键。过去他们有恃无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背后有美国撑腰。但现实是,美国虽然会在舆论上帮腔,也会提供一些装备,但真到了这种每天的海上“猫捉老鼠”,他们并不会派军舰天天来护送。菲律宾想用一次“突破”制造压力,其实只是给自己挖坑。
另一个被忽略的细节是,今年多次补给失败,让“马德雷山号”舰上人员在心理和身体状态上都承受更大压力。恶劣环境、资源短缺,再加上长期对峙的高压,意味着他们的驻守能力一天天被消耗。这就是中方坚持不让非法补给的双重作用:不只是维权,也是在逼对方自己撤退。
从时间线看,这场较量有几个关键点。5月16日,中方允许的最后一次补给,这是策略上的灵活性,让外界看到我们的维权不是一刀切。到8月27日,菲律宾硬闯被拦回去,说明中方已经不再容忍他们的侥幸操作。再到9月5日的所谓突破,反而成了国际笑话,因为真相很快被揭穿。每一步都压缩了菲方的行动空间。
在这种策略面前,菲律宾能做的越来越少。要么继续耗下去,让船上的士兵慢慢耗光存粮;要么自己撤走,权作收场。无论哪种,主动权显然已经不在他们手里。
仁爱礁的问题,不会因为一次所谓的“成功补给”就改变大势。尤其当虚张声势被迅速戳穿,还会反噬菲律宾的国内舆论。因为吹得越高,摔下去就越疼。
现实是简单的,如果赖在那儿,就只能继续饿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