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卢日内放出狠话:若不改变战术,俄乌冲突或打到2034年
瓦列里·扎卢日内,这位曾被誉为乌克兰“铁将军”的前武装部队总司令,如今的身份是乌克兰驻英国大使。多数人以为,这标志着他政治生涯的某种“退场”,一次看似体面的“流放”。
然而,这位身处伦敦的将军,最近在接受“左岸”频道采访时,却再次将目光拉回乌克兰的战场。他抛出了一句石破天惊的预言:“这场冲突可能要打到2034年!”
这话一出,基辅政坛随即震动。这不单是一个时间推测,更像是一枚战略炸弹,直指乌克兰未来走向的深层困境。它让人不禁要问,这究竟是危言耸听,还是对现实的清醒剖析?
当泽连斯基政府还在前方战场强调“寸土必争”之时,扎卢日内却似乎看到了另一条决定国家命运的战线。那是一场无声无息的技术较量,在这场至关重要的竞赛中,乌克兰已然身处被动,悄然落后。
战略的分岔路
扎卢日内与泽连斯基之间的核心战略分歧,并非一朝一夕形成。它贯穿于俄乌冲突的整个进程,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在国家命运面前的激烈碰撞。
扎卢日内作为一名身经百战的军事将领,其核心逻辑是“失地存人”。他主张在必要时,为了保存乌克兰宝贵的有生力量,可以策略性地放弃部分地域。
对他而言,保存精锐部队,维持长期作战能力,是比每一寸土地更重要的目标。这是一种基于军事现实的务实考量,着眼于未来的战略博弈。
而弗拉基米尔·泽连斯基的决策,则更多根植于政治现实。他深知,向西方伙伴展示乌克兰坚决不退的姿态,是维持至关重要外部军事援助的关键筹码。
“寸土必争”不仅是战斗口号,更是向国际社会喊话的政治宣言。在他看来,战场上的强硬表现和所谓的“战果”,直接关系到国家能否持续获得生存所需的资源。
巴赫穆特战役,便是这两种战略思想激烈冲突的缩影。当时,扎卢日内强烈建议乌军精锐部队撤出那片被称为“绞肉机”的战场,以避免无谓的消耗。
然而,出于其政治考量,泽连斯基最终否决了扎卢日内的这一军事建议。他选择了继续坚守,认为这能向西方传递乌克兰不屈的战斗意志。
结果是惨痛的。乌克兰在巴赫穆特战役中,损失了近两万名经过北约高标准训练的精锐部队。这笔血的代价,让扎卢日内与基辅高层的裂痕愈发明显。
这不仅仅是一次局部战役的失利,更是战略思想差异导致必然结果。它迫使乌克兰军队,一步步深入俄罗斯精心布设的“消耗”陷阱。
2024年阿夫杰耶夫卡战役结束后,俄罗斯军队的策略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他们不再执着于快速占领大片领土,或是大规模推进战线。
相反,其战略重心已转变为系统性地消耗乌克兰的有生力量和战争资源,将前线变成一场漫长的“绞肉机”模式。这是对乌克兰而言最危险的局面。
乌克兰在高层政治优先的策略下,不得不继续以血肉之躯,硬扛敌军的火力。这种被动局面,让前线的每一天都变得更加艰难,也让乌军损失持续加剧。
隐形的战线
扎卢日内更深层次的忧虑,在于乌克兰在与俄罗斯的军事技术竞赛中,正被对手逐渐甩开。他认为,若不迅速实现技术突破,乌克兰的未来将岌岌可危。
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在战场上,俄罗斯已经在某些关键军事技术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让乌克兰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压力。
一个突出例子是其成功运用了“第一视角”(FPV)光纤无人机。这种无人机能够将打击范围延伸至50公里纵深,具备更强的抗干扰能力。
这种技术允许俄军精准打击乌军的后勤补给线、指挥中心以及纵深集结的兵力。这标志着俄罗斯在无人机应用上,展现出系统化、纵深化的攻击能力。
与此同时,乌克兰自身的无人机项目发展却显得步履维艰。其生产模式仍停留在“作坊式”阶段,难以形成规模化和体系化的技术对抗能力。
这种对比,清晰地揭示了双方在关键技术领域正在形成的“代差”。当俄罗斯在创新,乌克兰却似乎停滞不前,这无疑是战场上最大的隐患。
这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问题,更是战略路径依赖的体现。基辅的决策层似乎依然将主要希望寄托于持续向西方盟友“索要”先进武器装备。
他们忽视了扎卢日内早已发出的警告——西方军事援助必然会持续减少,乌克兰必须发展自身的军工自主能力。他直言,过分依赖外援将是致命的。
援助困境已是现实。西方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正在面临缩减,这使得乌克兰高度依赖外援的模式愈发脆弱。技术代差正悄然转化为战场上的致命鸿沟。
扎卢日内曾嘲讽西方驻军乌克兰的想法为“政治作秀”,不具备实际军事价值。他的观点是,乌克兰必须依靠自身的力量和技术创新,而非虚假的外部支持。
时间站在谁那一边
扎卢日内口中的“2034年”,绝非一个随意抛出的数字。它更像是一个基于当前消耗速度和战略僵局,对未来冲突走向进行的线性延伸和严峻预测。
如果乌克兰不能改变其战略重心和战术打法,这场冲突从2014年顿巴斯战争算起,很可能持续整整二十年,达到令人难以置信的漫长战线。
在兵源方面,乌克兰面临的危机已日益严峻。为了弥补前线的巨大消耗,乌克兰不得不征召六十岁以上的老人,甚至开始考虑大规模征召女性。
这无疑反映出其兵源已近枯竭的困境,也是乌克兰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这种兵源压力,对乌克兰的长期作战能力构成了巨大挑战。
俄罗斯虽然在兵源数量上占据优势,但其内部也并非没有红线。扎卢日内预测,随着消耗的加剧,俄军在2026年前后可能将不得不转向莫斯科等大城市征兵。
这将触及敏感的政治神经,引发潜在的社会不满,成为俄罗斯一个潜在的转折点。因此,时间并非单方面完全属于俄罗斯,但乌克兰能否撑到那一刻,却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
扎卢日内由此提出了他认为的唯一药方:乌克兰不能被动等待敌人犯错,必须主动破局。唯一的出路是启动一场“技术革命”,用科技创新取代血肉之躯的消耗。
他强调发展人工智能、无人机集群等不对称作战能力。通过“算法决胜”的模式,精确打击俄军庞大体系中那些看似坚固实则脆弱的关键节点。
这是打破消耗战僵局,实现战略反转的关键所在。扎卢日内深信,技术突围是乌克兰避免“亡国灭种”的唯一希望。
最后的警钟
扎卢日内的警告,与其说是对未来十年的预测,不如说更像是对基辅当下战略方向发出的最后通牒。当西方盟友的掌声逐渐稀疏,援助的承诺变得飘摇不定时,他直指核心。
“2034”这个数字,成为衡量乌克兰战略惰性的无情标尺。它迫使基辅必须直面那个终极而残酷的问题:是继续在消耗战的泥潭中苦苦挣扎,直至耗尽最后一点国力,最终走向灭亡?
还是抓住技术突围的最后机会,通过自主创新,逆转战局,从而决定国家未来的命运?这位被“流放”至伦敦的“铁将军”,已经用他深刻的洞察力给出了答案。乌克兰的命运,正悬于这一历史性的抉择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