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股市周期钟摆理论的核心逻辑是什么呢

聊股市周期钟摆理论,我总想起小时候村口的老摆钟——左边晃到顶,右边晃到顶,中间那点平衡位置,一年到头待不了几分钟。股市这玩意儿,跟这摆钟简直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今天咱就掰开揉碎了说,这钟摆理论的核心逻辑到底是啥,为啥看懂了它,你炒股时能少走十年弯路。先给钟摆理论画个像:它到底是个啥玩意儿?说白了,钟摆理论就一句话:股市的情绪和估值,永远在“极度贪婪”和“极度恐惧”这两个极端之间来回晃,中间的“理性平衡点”纯属路过,根本站不住脚。你可以把股市想象成一个巨大的秋千。一群人坐在秋千上,有人喊“涨!”,大家就拼命往左边推,秋千越荡越高,直到所有人都觉得“还能更高”,这时候秋千已经快碰到天了——这就是“贪婪到极致”。突然有人喊“跌!”,大家又疯了一样往右边拽,秋千唰地荡到最低,所有人都觉得“要完了,还得跌”——这就是“恐惧到极致”。而秋千在中间慢悠悠晃的那几秒,就是市场偶尔的“理性时刻”,但很快就会被下一波情绪带跑偏。霍华德·马克斯(这老爷子是钟摆理论的“代言人”)在《周期》里说过一句大实话:“市场就像个醉汉,要么往左倒,要么往右倒,很少站着走直线。” 这就是钟摆理论的底层画面——它不是在描述“股市会涨还是会跌”,而是在说“股市的涨跌一定会过头,过头之后一定会回头”。核心逻辑一:人性是钟摆的“驱动力”,贪婪和恐惧轮流掌权为啥股市会像钟摆一样晃?最根本的原因,不是经济数据,不是政策变化,而是人的本性——咱们天生就会“追涨杀跌”,会“从众”,会“过度反应”。你琢磨琢磨,当股市开始涨的时候,一开始只有少数人敢买,这时候还挺理性。但涨着涨着,身边人都赚钱了:同事小王买基金赚了辆电动车,楼下大妈炒股换了金镯子,你能坐得住?这时候“贪婪”就开始冒头了——“别人都能赚,我凭啥不行?” 于是你冲进去了,接着是更多人冲进去,买的人越多,股价涨得越疯,最后连根本不懂股票的人都开始加杠杆往里砸钱。这时候,钟摆已经晃到“贪婪的极端”了。反过来,当股市开始跌的时候,一开始大家还觉得“正常调整”,扛着不卖。但跌着跌着,账户亏得越来越多:买的股票腰斩了,基金净值跌穿了,新闻里全是“崩盘”“危机”的字眼。这时候“恐惧”就压不住了——“再跌下去家底都没了!” 于是你割肉了,接着是更多人割肉,卖的人越多,股价跌得越狠,最后连那些原本坚定的长期投资者都扛不住,纷纷止损。这时候,钟摆就晃到“恐惧的极端”了。你发现没?钟摆的动力,全来自“人性的放大效应”。涨的时候,乐观被无限放大,哪怕公司根本不值那么多钱,也能炒上天;跌的时候,悲观被无限放大,哪怕公司业绩再好,也能被砸到地板上。这就是钟摆理论最核心的“发动机”——人性的贪婪和恐惧,永远在推着钟摆往极端走。核心逻辑二:“物极必反”是铁律,极端之后必有反转钟摆最有意思的地方是啥?它永远不会一直往一个方向晃下去。你见过哪个秋千能一直往天上荡,不回头的?股市也一样,一旦晃到极端,不管是贪婪还是恐惧,接下来必然会反转。这背后的道理其实特简单:任何极端状态都不可持续。就说“贪婪到极致”的时候吧。股价已经涨到天上了,远远超过公司的真实价值(比如PE炒到100倍,但公司每年利润只能涨10%),这时候谁还会接盘?最后一批冲进市场的“韭菜”买完之后,就再也没有新资金了。没有买盘,股价就撑不住了,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比如政策收紧、业绩不及预期),就会有人开始卖,一旦有人卖,恐慌就会蔓延——“再不卖就来不及了!” 于是股价开始跌,而且一跌就停不下来,从“极度贪婪”唰地往“恐惧”那边摆。再看“恐惧到极致”的时候。股价已经跌得爹妈都不认识了,公司价值明明摆在那儿(比如PE跌到10倍,股息率都超过5%了),但就是没人敢买。这时候,那些手里有现金、懂估值的“聪明钱”就开始悄悄布局了——他们知道,公司没那么差,现在的价格就是捡便宜。买的人慢慢多了,股价就跌不动了,只要有一点利好(比如经济回暖、政策放松),就会有人开始抢筹,一旦有人抢,乐观就会扩散——“再不买就涨上去了!” 于是股价开始涨,从“极度恐惧”猛地往“贪婪”那边摆。这就是钟摆理论的第二条铁律:极端是暂时的,反转是必然的。就像冬天再冷,也总会等到春天;夏天再热,也总会迎来秋天。股市的“冬天”(恐惧极端)和“夏天”(贪婪极端),本质上都是在为下一个周期蓄力。核心逻辑三:钟摆不会停在“中点”,但“中点”是判断极端的标尺刚才说,钟摆很少停在中间,但这个“中间点”特别重要——它是咱们判断“现在钟摆晃到哪了”的参照物。这个“中点”,其实就是“股票的合理估值”,或者说“市场的理性状态”。比如一家公司,每年能赚10亿,行业平均PE是20倍,那它的合理估值就该是200亿(10亿×20倍)。这个200亿,就是“中点”。但实际市场里,它的股价可能会被炒到300亿(PE 30倍,贪婪极端),也可能会被砸到100亿(PE 10倍,恐惧极端)。你可能会问:“既然市场很少理性,那看这个‘中点’有啥用?” 用处大了去了——只有知道合理估值在哪,你才能判断现在是“太贵”还是“太便宜”。比如2018年年底,沪深300指数的PE跌到了9.8倍,而它过去10年的平均PE是12倍,这时候你就知道:“现在比合理估值还低20%,钟摆已经晃到恐惧的极端附近了。” 反过来,2021年年初,沪深300的PE涨到了17倍,比平均水平高40%,你就该明白:“这已经偏离合理估值不少,钟摆快到贪婪的极端了。”说白了,“中点”就像一把尺子,帮你量出钟摆现在的位置离极端还有多远。离得越远,反转的可能性就越大。核心逻辑四:钟摆的摆动,和经济周期“绑”在一起别以为股市的钟摆是瞎晃的,它的摆动幅度和节奏,其实跟经济周期密切相关。经济就像一个大舞台,股市的钟摆是在这个舞台上跳舞的演员。经济周期一般分四个阶段:复苏、过热、衰退、萧条。当经济从“萧条”进入“复苏”时:企业开始赚钱了,就业变多了,大家手里慢慢有钱了,但这时候股市还没怎么涨,大部分人还在“恐惧”里没出来。这时候钟摆开始从“恐惧极端”往中间摆,聪明钱已经悄悄进场了。当经济进入“过热”时:企业利润暴增,股市一路狂涨,新闻里全是“牛市”“暴富”的故事,连菜市场都在讨论炒股。这时候钟摆已经晃到“贪婪极端”了,但经济过热往往会引发通胀,政策可能开始收紧(比如加息),为下一次反转埋下伏笔。当经济从“过热”转入“衰退”时:企业利润开始下滑,就业变难了,大家开始担心“钱不好赚”,股市也开始跌,但很多人还觉得“只是调整”,舍不得卖。这时候钟摆从“贪婪极端”往“恐惧”摆,下跌才刚刚开始。当经济进入“萧条”时:企业亏钱,失业率飙升,大家对未来一片悲观,股市跌得惨不忍睹,甚至没人愿意提“股票”两个字。这时候钟摆已经晃到“恐惧极端”了,但萧条之后必然是复苏,政策也会开始放松(比如降息),为下一次上涨蓄力。所以说,股市的钟摆不是孤立的,它跟着经济周期的节奏在晃。理解了经济周期,你就能更清楚钟摆现在大概在哪个位置,接下来可能往哪摆。核心逻辑五:大多数人会“踩反”钟摆节奏,这才是赚钱的机会最后这条逻辑,说的是“人性的弱点总会让大多数人做错事”,而这恰恰是少数人赚钱的关键。你观察一下身边的人就知道:在钟摆晃到“贪婪极端”时,他们往往是最后一批冲进去的,接了最烫手的筹码;在钟摆晃到“恐惧极端”时,他们往往是最后一批割肉的,卖在了地板上。为啥会这样?因为大多数人都是“趋势追随者”,而不是“趋势预判者”。股价涨的时候,他们只看到“还在涨”,看不到“已经太贵”;股价跌的时候,他们只看到“还在跌”,看不到“已经太便宜”。就像荡秋千,大家都在秋千荡到最高时跳上去,结果刚上去就开始往下掉;在秋千荡到最低时跳下来,结果刚下来就开始往上摆。而钟摆理论告诉我们:赚钱的机会,就藏在“大多数人踩反节奏”里。当所有人都在贪婪时,你要警惕——钟摆快到顶了,该准备卖了;当所有人都在恐惧时,你要大胆——钟摆快到底了,该准备买了。比如2015年牛市顶峰,沪深300PE涨到18倍(历史90%以上分位),那时候连大学生都在借钱炒股,这就是“大多数人贪婪”,钟摆到顶了。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接下来就是暴跌。再比如2018年熊市底部,沪深300PE跌到9.8倍(历史10%以下分位),基金发行冷清到“新基金卖不出去”,很多人把股票割在最低点,这就是“大多数人恐惧”,钟摆到底了。后来2019-2021年的牛市,就是给那些当时敢买的人送钱。总结一下:钟摆理论的核心逻辑就这五点1. 动力源是人性:贪婪和恐惧推着钟摆往极端晃,永远停不下来。2. 物极必反是铁律:极端状态不可持续,晃到顶了必然回头。3. 中点是标尺:用合理估值当参照物,判断现在离极端有多远。4. 跟着经济周期晃:钟摆节奏和经济复苏、过热、衰退、萧条绑定。5. 多数人踩反节奏:别人贪婪时你警惕,别人恐惧时你关注,才能赚到钱。说白了,钟摆理论讲的不是“怎么预测明天涨还是跌”,而是“怎么看懂市场现在的状态,以及这种状态接下来大概率会怎么变”。就像看天气:乌云密布、狂风大作时,你知道大概率要下雨;晴空万里、气温骤升时,你知道可能会有雷暴。股市也一样,看懂了钟摆的位置,你就知道该“带伞”还是“晒被子”了。最后说句实在的:投资赚的钱,本质上都是“认知差”的钱。把钟摆理论的核心逻辑吃透了,你就比市场上80%的人多了一个“导航仪”,至少不会在贪婪时狂奔,在恐惧时乱撞。剩下的,就是管住手、耐住性子,等着钟摆给你送机会了。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温馨提示:Al辅助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