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转型升级,新能源项目落地,专业镇产业链崛起
说到“三晋大地”,大家脑海里第一个冒出来的形象,十有八九还停在煤炭滚滚的老照片,电厂烟囱拔地而起,点亮中国半壁江山不是随便一说。
不过,这些年要说山西变了,怎么个变法,估计不少小伙伴还处在“信息差”当中。
“老能源大省轮转新赛道”,有人会觉得又是公式化的口号?可是你真往下面一扒拉,发现人家三晋这波操作,真不是“嘴上功夫”,而是一步一个脚印,把产业链、专业镇、新兴产业集群这些高大上的概念,硬是落地成肉眼可见的新风景。
先甩一个直接设问:山西,除了煤和面食,还想靠什么站起来?传统路径搞透了,现在又冲着什么新故事奔着去?
一边是资源时代的记忆还热乎着,一边是“高质量发展”这口号越来越响。
大伙都说时代在变,山西到底咋变的?
说起来,山西这几年真就像给老工具箱加了把“多功能钥匙”。
举例子,那叫一个大把:从“链长制”到“特色镇”,再到顶级新兴产业集群,说是三剑齐出,也并不过分。
但这些山西式新组合,变得不是行业名头,更多是思路、方法,甚至是整个区域的底层逻辑。
你要说谁是幕后推手?还真不能用某一张面孔带过,山西这盘棋,是省、市、县三级联动,产业链上“链主+链核+专精特新”如同雁阵般布局,可以说用上了各路智慧。
先别忙着叫好,咱一步一步拆开,搞清楚他们到底在玩什么“新花样”。
拧链条、建新镇、“黑科技”成群出没,说白了就是把老旧的产业链拆了重组,还往新兴领域里插旗子,谁抢到谁是头牌。
比如那曾经只会挖煤的老地方,现在开始研究起碳基新材料。
三强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这一票,搞出了啥?年产六十万吨焦油精制,炭黑线十条,年产炭黑四十八万吨,还顺带搞了个尾气发电装置,年能发近五亿千瓦时电。
看着数据一串串,别一下子头晕,这背后其实是个跑马圈地的绿色循环模型——煤焦油深加工打头阵,炭黑生产中间接力,尾气发电末尾守门,资源利用能榨干最后一滴。
要说“传统能源”变身“科技范”,这一出操作,跟上了全球绿色发展的节奏。
但人家玩转的不只这一项。
比如氢能产业,山西吕梁就挑头砸下锤子了。
啥概念?七万六千吨制氢产能,十一座加氢站,年产三十万辆氢燃料电池车,零部件线和电堆项目都在加速赶工。
你想想,这玩意儿属于全新赛道,“氢能车”一路飙起来,可不是只靠一句口号,得把制氢、加氢、车辆制造、核心配件全包圆,链条一环扣一环。
搞这一套,能拉动附近的就业、配套产业,还赚个大市场。
随手翻一下山西产业链的整体盘子,年营收已经突破七千亿,今年目标干到八千亿,说实话这数字,足够让不少北方省份羡慕脸红。
但咱都知道,数字归数字,落地才是真。
拉到“专业镇”这块,山西打法又变了。
祁县的玻璃器皿就是个典范。
百年手艺进了5G智能化生产,人工智能、精准操控这些词儿,听起来还像在北京上海直到你真看到祁县小工厂的机器人跟工人并肩会干。
玻璃产业全链条就业破三万,村里年轻人再也不用彻夜担心回不来家,这种“新老结合式”产业,谁说不是山西特色里的亮点?
再看定襄的法兰锻件,这名字听着不洋气,但对外可是“世界法兰出口基地”,钢铁轧制、数字化锻造一套操作,亚洲市场都在抢。
所谓把老工艺插上新科技翅膀,这算是最典型的案例。
讲到怀仁陶瓷,原来北方陶埴活儿就靠这一镇撑门面,专业镇定位让整个产业链稳定了,企业老板直呼心里踏实,人才、技术、设计甚至营销全都整合进来了。
陶瓷也不是只做锅碗瓢盆,往“高端集群”切入,争的是北方区域产业带的新话语权。
据说全省已经培育了三十个省级重点专业镇,一百来个市级专业镇,全链条带动就业一百八十万人。
你琢磨一下,这么多专业镇并不是每个镇都吹自己盖了高楼大厦,而是拿出一项“独门绝技”,带动整个区域一起升级。
咱再拉回新兴产业集群的话题。
这两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山西爆发,太忻一体化经济区、转型综改示范区、晋中国家农高区、吕梁氢能产业基地,热词名头一串串。
但最亮眼的爆款还是新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
碳纤维这个东西,业内叫“细如发丝、比钢还强”,山西钢科碳材料公司干这个干出名气了,航天航空、新能源、轨道交通领域全都用得上的宝贝。
为啥大家都在抢?说到底这是技术门槛,卖一吨都能顶好几吨产值。
再说高端装备制造。
太重轨道公司有多豪横?体量比篮球场还大的矿用挖掘机远程操控,轨道交通轮子五十几秒下线一只,还有“灯塔工厂”全球认证,这些可不是装装样子,真能把智能、高端装备扛在肩上。
太重集团的大佬直接说了——我们就靠原创突破、成果应用、产业化链接,玩弯道超车和换道超车。
这话啥意思?就是过去你跑得慢,现在不但加速,还能变道逆袭,抢著数。
光伏、半导体、煤机智能制造这些名字之前不常听,你翻开近两年产业地图,发现山西已经开始从“资源型经济区”向“创新驱动型经济圈”蜕变。
你要问生活里有啥感觉?比如你买辆新能源车,可能它的电池、智能系统里头有山西的新技术。
前些年说“资源枯竭,难有未来”,三晋人没选择“佛系躺平”,也没继续老路,而是琢磨出创新打法:一手抓老树新枝,一手拉新赛道,腾挪空间,挤压出新的可能。
这些故事,真不是一地鸡毛的自娱自乐,也不是“政绩PPT”,而是有真实就业、产业升级、区域竞争力的硬核支持。
谁能想到高大上的氢燃料电池车,底层技术大部分归功于吕梁那片金黄的土地?谁能想到怀仁陶瓷还能跨界进化成“高端产业带”?定襄的小零件企业,做到了世界出口榜单。
产业链一个个拉长,专精特新企业像雁阵分布,高质量发展就成了“实景剧”。
但话说回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山西这盘棋还远没落幕。
创新是主笔,实干是墨,目标清晰又脚踏实地。
但你说这条路就一帆风顺?肯定也不见得。
资源型省份转型,遇到的坑不少,人才回流、品牌建设、技术壁垒、资金匹配,处处都是“待补作业”。
不少地方刚有点起色就急着快进,其实这阵风还需细细打磨。
不过话又说回来,要没人敢试错,哪里来的创新故事?
山西这一波,给其他资源型地区狠狠补了课。
从被动“守着资源等未来”,到主动“创新突破谋新篇”,三晋人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哪怕是煤炭大省,也能玩出科技范儿。
未来三晋新程已经启航,轰鸣声渐起,谁能断言这不是下一个产业革命的先锋?
到这里,咱们比较想问一句:你怎么看山西的产业变革?你觉得资源型地区“逆风翻盘”最大的障碍是什么?不如在评论区来几句,咱一起聊聊——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