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会被摘牌?紫天虚增收入遭罚,监管加码利好守规者
近日,关于ST紫天被终止上市的消息在市场和社交媒体上炸开了锅。深交所9月5日发布决定:ST紫天股票将被终止上市,并于9月15日复牌后进入为期15个交易日的退市整理期。证监会8月22日已对公司作出行政处罚,认定公司在两年内累计虚增收入24.99亿元;对包括前董事长姚小欣、财务总监李想在内的12名管理层合计罚没3840万元,并对两位核心决策者实施终身证券市场禁入。公安机关也在2024年9月就公司涉嫌隐匿会计凭证一案立案调查,部分投资者已提起民事赔偿诉讼。市场对这家公司今年以来87.01%的股价暴跌并不感到意外。
具体数据说明问题有多严重:证监会指出,2022年年度报告虚增收入7.78亿元、虚增利润0.85亿元,分别占当年营业收入的44.59%和利润总额的35.99%;2023年半年度又虚增收入2.07亿元、虚增利润0.79亿元,占当期营业收入14.56%、利润总额51.64%;2023年年度更因子公司错误采用总额法确认代理业务收入,导致虚增17.21亿元,占当期营业收入78.63%。短时间内多点开花、反复出现的虚增,明显不是偶发错误,而是与业务判断和会计政策选择紧密相关的结构性问题。
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可以从三件事看出端倪。其一,治理与激励设计出了问题:当短期业绩直接左右股价和激励时,一些管理层可能会选择“会计妙手”去把表面数字修一修。其二,内部控制和审计双重失灵:规模化、持续性的造假说明董事会、内部审计乃至外部审计在关键时刻没有发挥应有监督作用。其三,监管虽然在加速,但在违规发生之前仍存在盲区,等到查清事实时,已造成较大市场和投资者损失。
影响有多大?短期内,公司的摘牌意味着多数股东损失进一步扩大,债权人和业务伙伴的信心受损;长期看,这类案件对整个行业的信用体系是一记警钟。更重要的是,监管现在强调“双重处罚”——既有财产罚,也有资格惩戒,并在严重情形下推动刑事司法介入。换句话说,严重造假者不仅会被摘牌,还要面对民事、行政乃至刑事的全链条追责。证监会主席在公开场合多次强调,对违规行为要进行全方位、立体化追责,这不是一句口号。
投资者和市场该如何自保?给几条可操作的建议供参考:
投资者层面
- 多看经营现金流而不是只看营收增长。营收猛涨但现金流不跟进,说明背后可能有应收账款堆积或收入确认问题。
- 关注应收账款和关联交易的变化,遇到频繁的会计政策调整或复杂的代理业务确认,应提高警惕。
机构与中介层面
- 做尽职调查别走过场,特别是对异常的会计政策和重大关联交易要追问到底。
- 审计师要保持独立性,对反常指标采取更强硬的审查手段,而不是做“陪录”。
监管层面
- 强化信息披露与审计监管的协同,推动早期预警机制与刑侦配合,缩短发现与处理的时间差。
企业层面
- 补牢内控、尊重合规文化,把长期价值放在短期业绩之前。那种把利润当灵丹的思路,迟早会反噬公司和股东。
展望未来,这波高压态势会让市场逐步优胜劣汰。合规和透明会变成获得长期估值溢价的必要条件,审计行业、发行与上市后的监管都会被推动到更高标准。也就是说,市场奖优罚劣的信号更明确了:守规则的企业会被市场认可,违规者要为其行为付出代价。
不少普通投资者在群里直言感受:有人抱怨“亏得连买菜钱都不够了”,有人提醒“以后看账别只看增长,更看现金流”。这些生活化的声音,其实正是市场风险感知在发生变化的体现。面对监管从“发现”走向“追责”的转变,你准备好调整自己的风险偏好了吗?你的组合里有多少公司是真正靠看得见的成长支撑估值,而不是靠会计技巧画饼?中国资本市场的制度完善在提速,守规则、讲诚信的企业终将受益,违规者迟早要付出代价。你打算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