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介绍

卖房真正的地狱模式:不是没人买,而是看房的都是演员

很多人觉得,现在卖房最难的,是找不到买家。

这格局小了。

真正的地狱模式是,买家天天上门,一个比一个懂行,嘘寒问暖,最终都差那么临门一脚,最后你心态崩了,挥泪斩马谡,回头才发现,奥斯卡欠你家中介一个小金人,而那群“买家”都是他花钱雇的龙套。

比房价下跌更可怕的,是有人在用专业演技,给你制造一个定制版的“市场寒冬”。

这套玩法,本质上不是中介业务,而是一场针对房东的大型心理围猎与资产收割。中介不再是那个帮你连接买卖双方,赚点辛苦钱的服务员,而是摇身一变,成了赌场里那个看穿你底牌,还负责发牌的荷官。

你以为你在卖房,其实你只是一个大型沉浸式剧本杀里的NPC,任务就是被榨干。

这套骚操作的核心逻辑非常BDSM,但又非常有效,可以拆解为一套组合拳。

第一拳,叫“指标陷阱”。

很多头部的中介公司,为了管理下面成千上万的员工,搞了一套KPI考核,其中有个硬指标,叫“带看量”。比如要求一个员工,一天必须带15组客户看房。

这个KPI的设计初衷,可能是想激励员工多干活,别摸鱼。但在现实里,它直接变成了“作假许可证”。

市场好的时候,一天15组客户可能不难。市场一冷,上哪找那么多真想买房的神仙?但KPI是死的,完不成就要扣钱,甚至滚蛋。

怎么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于是,一个神奇的兼职行业诞生了:“看房演员”。

中介自己花钱,一天几十上百块,雇一帮大爷大妈、学生、社会闲散人员,假装成购房者,去完成那个该死的“带看量”。

这事儿离谱吗?非常离谱。但你从公司的角度看,它合理吗?又有点扭曲的合理。

公司用数据管理,看到了漂亮的“带看活跃度”,以为自己业务蒸蒸日上。员工完成了KPI,保住了饭碗。唯一的受害者,就是那个被“围观”的房东,他看着自家门槛都快被踏破了,还真以为自己房子是滞销品,人见人嫌。

这就是用一个愚蠢的量化指标,逼着整个系统走向了规模化的“瞎积薄发”。表面繁荣的背后,是为下一步的收割,挖好了陷阱。

第二拳,叫“心理PUA”。

当你的房子天天有人看,但就是没人出价,或者出价都跟开玩笑一样,你的心态会发生什么变化?

一开始是自信,然后是困惑,接着是焦虑,最后是自我怀疑。

“是不是我的报价真的太高了?”

“是不是市场真的已经崩了?”

“是不是再不降价,就真的砸手里了?”

恭喜你,你已经完美地掉进了中介给你预设的心理牢笼。

这套PUA有标准流程。

首先,用“演员”制造虚假繁荣,再用“演员”的口,反复给你传递负面信息:“大哥,你这户型采光不行啊”、“姐,这装修风格太老了,我买来得全砸了重装,这又是一笔钱”、“哎,隔壁小区同户型的,挂得比你便宜20万呢”。

他们说的有道理吗?可能有一点。但他们的目的不是跟你探讨房子的优缺点,而是系统性地摧毁你的价格自信。

然后,当你的心理防线出现裂缝时,真正的“买家”(也可能是更高级的演员,甚至是中介老板自己伪装的)就该登场了。他会出一个击穿你地板的低价,比如你挂339万,他直接砍到280万。

你肯定气得想骂娘。但别急,这时候,你的中介“朋友”就该出来表演了。

他会先帮你骂一顿那个“没诚意的买家”,跟你同仇敌忾。然后话锋一转,开始给你分析:“哥,虽然他出价低,但他是这么多波客户里,唯一一个真想买的。市场现在就这样,要不我再帮你去磨一磨?你稍微降一点,我也让他加一点,咱们争取一下?”

他是在帮你吗?

他是在帮你吗?

他是在帮你吗?

别天真了,他只是在表演一种“我是为你好”的深情。一边是“演员”大军制造的市场寒冬假象,一边是“知心大哥”在你耳边的循循善诱,你就像一个被架在火上烤的陀螺,除了被抽,别无选择。

等你在这种精神消耗战中败下阵来,同意降价几十万,这出戏才算到了高潮。

第三拳,才是真正的杀招:“差价收割”。

你以为中介费尽心机,又是雇演员又是飙演技,就为了那点中-介-费?

格局再打开一点。

中介费是摆在台面上的“阳谋”,是给公司和法律看的。真正让他们月入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是藏在水面下的“差价”。

所谓差价,就是他用280万从你这“收”来房子,转手就用320万卖给了真正的买家。这中间的40万,才是这出大戏的终极票房。这已经不是信息不对称了,这是赤裸裸的欺诈。

整件事的利益链条非常清晰:中介老板是导演兼制片人,拿走最大头的差价利润;资深员工是执行导演,负责现场调度和对房东的“攻心”;那些“演员”,就是拿一天100块盒饭钱的群演。

而你,那个卖房的房东,你不是客户,你是道具,是成本,是他们利润的来源。

这种模式,在商业上简直是天才般的“快种快收”模式,但在法律和道德上,它已经踩爆了红线。《房地产经纪管理办法》里白纸黑字写着,中介不得赚取差价。但为什么屡禁不止?

因为维权太难了。

你怎么证明那个跟你砍价的大妈是演员?他们之间又没签劳动合同。你怎么证明中介在两头骗?买卖合同都是分开签的,你看不到另一头的价格。整个过程都是口头沟通,录音都可能被说成是剪辑的。

这种举证的难度,让大多数房东只能吃哑巴亏,也让这帮“导演”们有恃无恐。

他们玩的,就是一场利用规则漏洞和人性弱点的完美犯罪。

这事儿的危害,绝不仅仅是让几个房东亏了钱。它是在从根子上,摧毁整个房地产市场的信任基石。

当中介从“服务者”异化为“掠夺者”,当“专业”被用来作恶,那整个行业存在的价值是什么?

它让卖家不敢相信中介,让买家怀疑一切低价都是陷阱,让遵纪守法的正经中介被劣币驱逐,活活饿死。最后的结果就是,市场失灵,人人自危,交易成本无限拔高。

解释商战的那个比喻特别好:“就是拳击比赛,比的不是谁拳头硬,是谁更会抓节奏,在对手喘气的时候给他一记闷拳。”

而这帮玩“差价”的中介,就是那个不光打闷拳,还往拳套里塞钢板,裁判也是他表哥的选手。这已经不是比赛了,是单方面的殴打。

所以怎么办?凉拌?

当然不是。要破这个局,就得用魔法打败魔法,用系统对抗系统。

首先,监管的刀必须快。别再搞那些不痛不痒的行业通报了。学学长沙,住建、市监、公安联合执法,不打招呼直接冲到店里查,查到问题当场关门,上征信黑名单,全国禁业。对这种金融属性极强的欺诈,就得用霹雳手段。

其次,行业的“家法”要硬。行业协会不能再当和事佬,必须建立黑名单共享机制。今天你在上海因为吃差价被开除,明天你就不能在北京再办个执业证。让失信的成本,高到他不敢再犯。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用技术击穿信息迷雾。

官方必须牵头,搞一个统一的、强制的、透明的房产交易平台。所有房源挂牌、带看记录、最终成交价,全部上链,不可篡改,对买卖双方实时可查。谁来看过房,是个人还是中介员工,人脸识别加实名认证,一目了然。

当中介的所有行为都被暴露在阳光下,当信息不再是他独家的武器,而是买卖双方共享的工具,那些“影帝”们自然就没有了表演的空间。

说白了,一篇好的财经文章,就是把复杂问题扒光了给用户看,顺便再踹两脚。

这个中介压价的乱象也是一个道理。它不是什么高深的商业模式,就是一场利用信息差和人性弱点进行的古老骗局,只不过披上了一层“房地产服务”的外衣。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层皮扒下来,看看里面到底是怎样一副肮脏的骨架。

当你看懂了这场“戏”的剧本、导演和最终目的,下一次,你就不会再是那个被随意拿捏的NPC了。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