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抛出和平方案:禁止中国军援,伊朗吃大亏,油价应声下跌
中东棋盘上的炮火,突兀地被按下了暂停键。这片刻的宁静,与其说是和平的序曲,不如说是更大风暴来临前的诡异喘息。幕后的那只手,正是华盛顿。但它的介入,真如表面那般光明磊落?
这场由以色列与伊朗主演的激烈交锋,在某个节点上,仿佛被一只无形大手强行叫停。短暂的息兵止戈,很多人将此归功于特朗普政府的“斡旋”。然而,细品这突然涌现的宁静,与其说是冲突各方心照不宣的妥协,不如说是幕后推手精心导演的一幕戏。美国,这个中东棋局上最重要的玩家,此刻的动机远比表面复杂。
强如美国,也并非对一切后果都毫不在意。冲突如果无限升级,最终走向彻底失控的深渊,这无疑是华盛顿最不愿看到的噩梦。以色列虽有西方世界在背后撑腰,但特拉维夫和华盛顿都心知肚明,一旦伊朗真的获得外部强力支持,比如来自中国的援助,德黑兰手中的博弈筹码将瞬间翻倍。
虚实之间:华盛顿的烟幕
为了避免这种局面,白宫曾放出风声试图安抚各方,暗示中国等大国不会轻易军事介入,理由听起来冠冕堂皇:中美之间有共同利益,卷入这场冲突只会两败俱伤。这番说辞,与其说是基于事实的判断,不如说是华盛顿为后续行动精心编织的一层烟幕。它明面上划下红线,警告他国不要军事援伊,暗地里却已悄然派出自己的王牌——B-2隐形轰炸机。
就在外界以为外交手腕正在发挥作用时,美国的B-2早已穿越夜空,将精确制导炸弹投向了伊朗的关键目标。这一手声东击西,将华盛顿的真实意图暴露无遗:不是为了纯粹的和平,而是为了在冲突中通过特定行动塑造对自己有利的局面,同时尽量管控风险。
北京的洞察:未雨绸缪
对于华盛顿这套虚虚实实的组合拳,远在东方的北京似乎早已看穿。中国不仅在公开场合反复呼吁通过对话谈判化解伊以矛盾,更是意味深长地强调,对以色列有影响力的第三方国家不应采取火上浇油的举动。这番话,矛头直指美国。
更具前瞻性的是,中国早在冲突升级的关键时间点前(具体是20号之前),便果断启动了在相关区域的撤侨行动。这一系列未雨绸缪的举措,清晰地表明中国对局势走向、特别是对美国可能采取何种隐秘行动,已有了相当精准的预判。白宫试图通过言语掩盖真实意图的策略,在中国敏锐的观察面前,显得有些笨拙和徒劳。
停火的代价:不平等的清单
后续的事态发展,也无情地印证了中方的判断。表面上,特朗普还在社交媒体上故作姿态,宣称需要两周时间来“考虑”中东局势。然而,就在他发出这番言论后仅仅两天,美军的B-2轰炸机便已完成了使命,呼啸着返航,身后留下了被精确打击的伊朗目标,其中包括被普遍认为是核设施的关键区域。
空袭既成事实,特朗普摇身一变,又高调站出来呼吁停火止战。只是,这份所谓的停火协议,条款明显向以色列倾斜,伊朗无疑是吞下了一颗苦涩的药丸。协议内容的“不公”,首先体现在停火的顺序上。它要求伊朗必须率先停火12小时,以色列随后才跟进12小时,然后冲突才宣告结束。
这显然有违常理。冲突的直接导火索是以色列主动出击,若要熄灭战火,理应由挑起事端的一方率先做出姿态。其次,尽管双方都在冲突中投入了相当的军事力量,对彼此的重要军事据点和敏感设施进行了攻击,但最终的损失清单触目惊心,伊朗一方显然付出了更为惨重的代价。
特别是在人员损失上,伊朗多名高级军事指挥官遭遇“斩首”,多位顶尖核科学家离奇死亡,这都是难以弥补的损失。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色列的损失相对轻微。更让伊朗难以接受的是,美军直接参与了对伊朗关键核设施的轰炸。尽管伊朗随后对美军基地进行了象征性的报复打击,但那更像是挠痒痒,对美军造成的损害微不足道。这份停火协议,与其说是双方力量均衡下的妥协,不如说是伊朗在承受重击后,在美国和以色列的双重压力下被迫接受的不利局面。
脆弱的泡沫:瞬间破灭
尽管这份停火充满不对等,但能够暂时偃旗息鼓,总归为这片火药味十足的土地带来了一丝喘息。全球金融市场对此反应极为迅速,国际油价闻声大幅跳水,仿佛卸下了压在胸口的巨石。全球主要股市则普遍迎来上涨,资本用脚投票,表达了对此次停火能够缓解地缘政治风险、有助于全球经济稳定和复苏的乐观预期。
然而,这份建立在不对称损失之上的短暂平静,真能孕育出长久的和平曙光吗?答案恐怕令人悲观。特朗普政府在国际事务中反复横跳、言辞前后矛盾的表现,早已令其国际信誉跌至谷底。此次伊以冲突的处理方式,更是将其不可预测和不可靠性暴露得淋漓尽致。特朗普一面宣称美伊两国正在进行某种形式的谈判,一面却对以色列的军事冒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更令人玩味的是,以色列对伊朗的精确打击,恰恰就发生在美国声称的“美伊谈判”之前。这不禁让人怀疑,所谓的谈判,是否只是为以色列的军事行动打掩护,或是行动之后试图“擦屁股”的手段?
特朗普的困境:骑虎难下
如此看来,特朗普主导的这份停火方案,更像是一份为以色列争取宝贵喘息时间的权宜之计。以色列在之前的交火中,特别是在拦截伊朗的导弹和无人机时,其防空系统消耗巨大,弹药库存亮起了红灯。此刻同意停火,极有可能是为了争分夺秒地补充弹药、重整旗鼓。一旦做好再次出击的准备,以色列很可能毫不犹豫地撕毁脆弱的协议。
事实也无情地印证了这种猜测——所谓的“和平”,仅仅维持了短短数小时,便宣告破裂。中东的炮声再度响起,以色列与伊朗重新回到“导弹互射”的危险边缘,只是这一次,游戏规则变得更加微妙。
对于战火重燃,特别是以色列方面似乎并未完全按照他的剧本走,特朗普公开表达了强烈的“不满”。在他看来,伊朗的核设施已经挨了炸,核专家也损失惨重,冲突的目的——削弱伊朗的核能力——似乎已经达到,本应就此鸣金收兵。以色列此刻的不“配合”,无疑是在他这个“停火调停者”的脸上狠狠地甩了一巴掌。
内塔尼亚胡此举,与其说是对特朗普的挑衅,不如说是一场赤裸裸的豪赌。他赌的是,无论局面如何演变,美国在关键时刻仍会坚定不移地站在以色列一边,为它的所有行动背书。
可是,内塔尼亚胡似乎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特朗普接下来将以何种名义、找什么理由,来为以色列可能采取的进一步行动提供支持或进行干预?先前对伊朗动手,特朗普还能祭出“阻止伊朗进行铀浓缩活动”的大旗。如今,这个理由已经用过,短期内再拿出来,显得有些牵强。
倘若特朗普此刻对以色列的行动撒手不管,任由局势发展,那么美国在中东地区苦心经营多年的最核心战略支点——以色列,其安全保障可能会受到质疑,其影响力与战略价值都可能因此受损。甚至,美国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失去这颗在中东棋盘上牵制各方的重要“钉子”。
内塔尼亚胡的强硬,无疑给特朗普抛出了一个异常棘手的两难选择题:是要力保盟友,即便这意味着颜面扫地、战略被动,还是要顾及自身的国际形象与更广阔的战略回旋余地?留给特朗普权衡利弊的时间,恐怕已经不多了。中东的局势,因这短暂的停火与迅速的复燃,再度笼罩在浓烈的不确定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