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支撑车市繁荣,但已逼近极限,二手车市场反成车主变现拦路虎
最近和几个朋友聊天,话题总绕不开“换车”。一位老哥前年咬牙买了辆36万的电动车,当时觉得风光无限,零首付、月供6000多,压力不大。可这才三年,公司效益下滑,工资打了八折,他开始愁眉苦脸了:这车还能不能继续供?卖了能抵多少债?这哪是换车,分明是财务危机的前兆。其实,他不是个例。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数据显示,新车平均置换周期已从5.3年缩短到4.1年,越来越多的人想“快进快出”,但现实却给了他们当头一棒——二手车市场,尤其是电动车的二手市场,已经快“断流”了。我们以为贷款买车是通往自由的捷径,殊不知,这可能是一条通往债务深渊的单行道。
先说说这“繁荣”是怎么来的。表面上看,这几年新车卖得红红火火,特别是新能源车,月月刷新销量纪录。但背后,消费贷款的“功劳”不可小觑。为了刺激销量,车企和金融机构联手,把贷款门槛一降再降:零首付、超长贷期(6年),利率看似不高,但算下来总成本可不低。三年前,那位月供6000的朋友,利率超过4%,五年下来光利息就接近5万。这种“先上车再说”的模式,本质上是把未来的钱提前透支了。央行的数据也显示,消费贷款逾期率正在攀升,汽车贷款是其中重要一块。当收入增长跟不上还贷压力,问题就来了。而这时,大家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卖车!可二手车市场,真的还能成为“救命稻草”吗?
我专门去二手车市场转了转,也和几个车商聊了聊,发现情况比想象中严峻。最惨的,莫过于三年以上的电动车。为什么?核心在于电池。电池衰减是个“黑箱”,别说普通消费者,连车企和专业评测软件都难以精准判断一块三年电池的实际健康度。车商收车,图的是快进快出赚差价,谁愿意接手一个“定时炸弹”?于是,三年以上的电车,很多车商直接拒收。那三年内的“准新车”呢?看起来有市场,但价格被“零公里”二手车(也就是那些企业批量采购后因各种原因退回的车)压得死死的。这些“零公里”车,售价往往只有新车的七到八折,而普通二手车商收车还得留出利润空间,结果就是——你那辆开了三年的爱车,收购价可能低得让你心碎。有朋友算过一笔账:2022年12万买的电车,现在二手市场可能连3万都卖不上,而贷款可能还欠着七八万。这哪是卖车,简直是“倒贴钱”解套。
再看看燃油车,情况也没好到哪去。曾经的“神车”如卡罗拉、凯美瑞、轩逸、雅阁,这几年价格也是“大跳水”。三年前落地十几万的车,如今同款新车可能只要七八万。新车价格腰斩,二手车的价格体系自然崩塌。你辛辛苦苦开三年,车况再好,在买家眼里,可能就值个新车价的一半,甚至更低。这种巨大的贬值落差,让很多车主陷入“卖了亏更多,不卖月月疼”的两难境地。二手车市场,这个曾经被认为是“以旧换新”的重要通道,如今对很多车主来说,更像是一堵冰冷的墙。
这背后,车企的“功利心”难辞其咎。为了在资本市场上讲好“销量故事”,很多车企不惜牺牲长期健康,用各种金融手段“催熟”市场。卖一辆车,利润可能就几千块,但在股市上,销量每涨一点,股价就能翻倍,套现的金额是卖车利润的几十倍、上百倍。在这种逻辑下,谁还关心三五年后的二手车残值?谁还在乎消费者的长期用车成本?“竭泽而渔”这个词,用在这里再合适不过。可资本市场终究是虚的,泡沫总有破灭的一天。当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因为还贷压力而不敢买车,当二手车市场彻底失去流动性,整个行业的“繁荣”还能持续多久?
我们不妨拿几款热门车型来对比看看。比如,特斯拉Model 3和比亚迪汉EV。Model 3作为“标杆”,保值率一度很高,但随着频繁降价和新款推出,三年车龄的二手Model 3价格也是一路走低。而比亚迪汉EV,销量虽高,但作为一款主打性价比的国产电车,其二手市场同样面临“新车太便宜,旧车没价值”的困境。再看燃油车,丰田凯美瑞和本田雅阁,曾经是“保值神话”,但如今终端优惠动辄三四万,三年车龄的二手车价格直接被腰斩。相比之下,雷克萨斯ES这类主打长期质保和稳定性的车型,在二手市场反而更坚挺,但这恰恰说明了市场对“可靠”和“低维护成本”的渴望。可惜,这样的车型在当下“卷价格、卷配置”的浪潮中,并非主流。
写到这里,我忍不住想问:我们追求的汽车生活,到底是什么?是每个月看着账单发愁,还是开着车却时刻担心它会变成“负资产”?贷款买车本身没有错,错的是把“可承受的负担”变成了“不可承受之重”。在决定按下“确认购买”键之前,我们是不是该多问自己几个问题:我的收入稳定吗?未来三年有变数吗?这车三年后能卖多少钱?别让一时的冲动,换来长久的财务压力。当“车市繁荣”的泡沫褪去,留下的不该是一地鸡毛,而应该是真正健康的、可持续的汽车消费生态。那么,当你的爱车不再“值钱”,甚至成为负担时,你又该如何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