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特朗普嫌降息太少!疯狂降息或让美国经济滑坡?

2025年9月17日清晨,华盛顿传来消息,美联储在例行会议上把基准利率下调了25个基点,公告一出,白宫和市场瞬间炸开了锅。特朗普当日公开表达不满,直言降幅远未达到预期,还再次点到联储主席任期问题,称对方八个月后将离任,这句话像子弹一样在政经圈里弹跳。

会议记录显示,决议是4.00%到4.25%的新区间,这一调幅在市场多数预期里算是“温柔一刀”,但总统要的不是温柔,是刺激,要的是迅猛——他曾对外谈过希望利率直接下探到1%,这个目标现在听来像梦。

我在场边听到的碎语是:会场外的智库学者们互相抱怨,说这是一个折中的妥协,而总统阵营则把这个结果塑造成“不够给力”的论断,立场分裂立刻映入眼帘。

时间倒回到8月25日,那天白宫宣布解除一名反对大幅降息的联储理事职务,史无前例——美联储任一理事被解雇在这个机构的一百多年历史里还是第一次,这桩事在圈内掀起小地震。

更有意思的细节是,解职后不到一周,白宫立刻提名了一个与总统立场高度一致的人选进入理事会,任命公告出来的第二天,这位新理事在9月的表决中就投了反对票,主张降息幅度应达50个基点,动作快得让人怀疑这是预谋而非偶发。

问一句:这只是经济政策分歧么?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不完全是。历史证明,政治与货币政策混成一锅汤会很烫手,1970年代和2008年的教训还在,旁人提醒很多,白宫却像有了急救方案——降息能瞬间缓解债务利息压力。

看一个“脏数据”——美国国债如今规模高达37万亿美元,单是利息支出在今年五月就已触及每月近920亿美元的水平,这些小数字合在一起就是压在预算上的大山。总统想用利率下调来省钱,这逻辑听上去有点儿直白,问题在于数学不太配合。

算笔账就知道,若把利率砍到1%,这需要连续数次大幅降息,最终每年能少出大约3000亿美元利息,这数字看似可观,但总统推出的那项大型开支计划花了7.5万亿美元——差距像海,是不是觉得省下来的钱连杯水都不够掀动;换个角度来说,降息治标,远治不了更大的财政缺口。

现场我问一位华盛顿财政分析师:“短期大刀阔斧降息,能救活就业吗?”他摇头,说道,降息有滞后性,通常要6到12个月才见效,若真到了政策发力期,那已经迈入下一届政治周期了。

另一个不那么光鲜的事实是,最近数据显示经济在下行,第一、第二季度的GDP合计下降了近0.5%,8月份失业率升至4.3%,这一上升幅度虽然不像危机级别,但对选民情绪来说是警报灯,且这组数据在劳工部人事变动后进行了调整,这一点被外界低估。

白宫的逻辑从选票角度看得通——把经济短期热起来,民意面上好看,这对即将到来的选举盘子有直接意义。有人当面问特朗普团队顾问:“你们是在救经济还是救选情?”对方笑而不答,转而强调政策的必要性,这种对话的空隙比话语更能说明问题。

再看市场反应,降息消息出来后,股市短线跳涨,科技股吃得最多,房地产和高负债企业短期内喘气,而通胀预期也像气球一样在膨胀——如果连续降息,通胀可能再度抬头,资产泡沫的风险随之而来。

这里有个不能忽视的点,美联储长期以数据为依据,但当政治力量开始在理事会构成上发生变动,独立性就会被蚀蚀,政策决策的偏向性风险随之上升,换句话说,技术性货币政策可能被拉进政治博弈里成为工具。

另有一个点是现实的时间表,鲍威尔的任期在2026年5月中旬到期,换届之后,若白宫能任命更多赞同激进降息的成员,那么货币政策走向会出现结构性改变,这并非空穴来风。

有人说:那就放手去做吧,先把经济看起来漂亮,选票也拿到;我想说,这种“先甜后苦”的策略有风险,短期繁荣之后的代价往往更难承受,因为通胀和资产泡沫不是凭投票就能收回的东西。

说回现实的碎片,社交媒体上有支持者发出狂喜的截图,称“降息就是救命稻草”,反对者则发出更凌厉的图表,指出通胀和财政赤字的拮据,舆论被撕裂成若干碎片。

我访问了几位小企业主,他们的声音不像宏观数据那样整齐划一,一个鞋厂老板说,利率低了贷款便宜些,暂时能接更多订单;一位餐饮老板却担心,通胀回升会让原料成本猛涨,短期好处和中期风险在街头交错。

结局暂时没有定论,政策的影响会在时间维度上慢慢展开,短短数日内人们看到的是市场回暖和白宫的政治胜利感,深层次的问题如债务结构、长期通胀预期和制度独立性则在后面慢慢发酵。

这个决定看起来是理性寻求平衡的一步,情绪却不买账——政治力量想把货币当工具,经济规律却有自己的节奏;如果接下来真的启动疯狂降息,热闹只是表象,后果会更复杂,更难收拾。

留个悬念:鲍威尔卸任之后是谁掌舵,会决定未来的风向,是真刀实枪的经济修复,还是政治短线的表演,这个答案要等时间来判定,但能确定的是,市场和民众都将为这个选择买单。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