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涨幅为何缩窄?
#优质作者流量激励计划#
2025年养老金整体涨幅缩窄到2%,这是自2005年以来的新低点,为什么步子放缓了?这不是单一原因而是经济现实、人口结构、制度转型等多重因素综合平衡的结果。
首先看看我们身处的经济环境,物价涨得实在太慢了去年CPI才上涨了0.2% 低通胀削弱了大幅上调的紧迫性,养老金调整本来要紧跟物价确保大家的钱袋子不缩水,但现在通胀这么低大幅度上调的压力自然就小了,2%的涨幅已经是物价涨幅的十倍,从覆盖通胀的角度看它算是完成了任务,另一边,大家上班族的工资涨得也不快,私营单位平均工资涨了1.7%非私营单位好一点也就2.8%算下来整体工资增长还不到2%,养老金调整有个参考系就是看在职人员的工资涨了多少,这样才能保持在职的和退休的收入差距相对平衡,工资涨不动既影响大家现在交的养老金基数也实实在在地限制了给退休人员上调的空间。
更深层的问题是人老龄化浪潮真的来了而且势头很猛,光去年一年就有543万人退休,算下来每天有接近1.5万人离开工作岗位开始领养老金,这波人主要是六十年代婴儿潮出生的,现在集体到了退休年龄,结果就是交钱的人相对变少领钱的人快速增多,养老金基金的负担一下子重了很多,去年光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就支出了6.8万亿,虽然账面上当期收支还有0.7万亿的结余往长远了看这种平衡挺让人担忧的,而且钱袋子鼓不鼓全国差别巨大,广东这样的经济大省家底厚实基金结余超过4000亿元,像黑龙江、辽宁这些老工业基地日子就紧巴多了得依赖中央从别处调钱支援,去年全国调剂规模为2800亿,要是还维持以前那种高涨幅有些地方真可能扛不住,养老金发出来都成了问题。
以前可能是“普涨”,大家按比例都涨点,现在更强调“提低”就是重点照顾养老金水平本身比较低的那部分老人,比如今年各地的调整方案就很能看出门道:西藏定额调整部分直接涨了70元,云南就只有17.5元,这明显是让钱更多流向低收入群体,像山东、上海这些省份压缩了养老金基数高的人群的挂钩比例或者降低了工龄的价值,上海工龄单价降到了1块钱一年,这种调整方向是为了缩小差距更公平些但总的涨幅盘子就那么大,给这部分人多切点蛋糕整体涨幅就不可能太高了,另外,给高龄老人的补贴,比如70岁以上多给25~60元范围也在扩大,再比如山东省70~74岁多给25元,80岁以上多给45元,这些补贴花的钱都得从总的涨幅预算里出。
目前地方上也是各有各的难处和办法,广州、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仗着自己地方基金结余雄厚广东全省储备了4000亿,通过“基础涨幅+职业年金+地方补贴”的组合拳硬是把涨幅拉到了8%,但绝大多数省份还是被框在国家定的2%这个框架里,这确实凸显了不同地方财政能力的巨大差异,全国统筹之后上层用调剂金帮补困难省份,要维持全国一个基本的涨幅底线比如2%,就得管住那些有钱的省份不能随意上调,否则区域之间的差距和不公平感只会更大。
国家也在为整个养老体系的转型铺路,基本养老金涨幅如果一直很高,像个人养老金2022年开始搞的和职业年金2024年全面推开市场化投资这些第二、第三支柱的补充养老保险,吸引力就会打折扣,现在控制一下基本盘的涨幅某种程度上也是在“推”大家去关注和参与这些补充养老计划,还有延迟退休政策,2025年初开始渐进式推行,短期内虽然挡不住退休大潮中长期看却能减轻基金压力,现在把涨幅控制住也是给这些改革措施留出点时间和空间算是一种缓冲。
养老金涨多涨少牵动的是千家万户的心,看着涨幅数字变小尤其是习惯了早年较高增长的老人们,心里有落差完全可以理解,谁不想手里的钱多点呢?但平心而论我们得看到背后的现实:干活挣钱的人增长慢了领钱养老的人却在快速增加,经济大环境也不再是高速飞奔的年代,这就像一艘大船载的人越来越多速度自然要调整得求稳,现在政策上明显在向低收入和高龄老人倾斜这方向是对的,至少说明公平性被更多考虑但说实话,这种“精打细算”的日子对很多依靠养老金生活的普通老人来说鸭梨还是实实在在的,未来光靠国家的基本养老金可能真不够,现在就开始了解个人养老金、商业养老保险这些补充渠道或许是我们这代搬砖人和未来退休族不得不提前琢磨的事了,养老金这杆秤一头是老人的生活,一头是年轻人的担子,还有整个社会的可持续性平衡起来确实不容易。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