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翻身很难?才还完6000亿外债,71岁的王健林又迎来新的头疼事!

在中国商业的历史长河中,万达集团曾一度以“地产大王”的姿态叱咤商界风云,王健林靠着庞大的商业帝国两回成为中国首富。自2016年起,巨头企业却深陷债务泥潭,6000亿的外债让公司喘不过气来。王健林只得靠“拼命卖卖卖”来还债,好不容易把大部分巨额债务还清,到了2025年,71岁的他又遭遇新难题——76亿被执行款、股权被频繁冻结、昔日战友反目成仇,万达想翻身,路上又是满满的坎坷。

一、债务危机加剧:76亿执行款压身,股权冻结双重夹击

2025年8月11日,北京金融法院一份执行文书曝光,把王健林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文书显示,万达集团又新增了24.02亿元的执行款项,这还只是表面现象。根据数据梳理,今年以来,万达集团累计经历了9次大额强制执行,涉及金额已经超76亿元,现有10条被执行人信息,每一条背后都藏着一堆复杂的资金纠纷。

比起被执行的款项,万达商管股权被冻结的问题更让人头疼。2025年,万达商管被卡了7次股权冻结,大连新达盟、福州万达广场这些核心项目也都难逃此劫。特别是南京中院,对万达商管的两笔股权冻了三年,涉及金额超过1.4亿元。这股权冻结带来的麻烦不小:一是核心资产被死死捆住,万达卖资产来回血的能力大打折扣;二是冻结事件给市场泼了一盆冷水,金融机构对万达的信心直线下降,融资门槛也随之加高——旧资产动不了,新钱又进不来,万达的现金流就像陷进了个死胡同,进退两难。

看万达的债务结构,短期还债压力那是相当巨大。截至2024年6月,大连万达商业管理集团合并口径下的有息负债达到了1375.61亿元,其中一年内要还的有息负债就有302.69亿元。到了2025年3月,万达商管账面上剩的现金只有116亿元,碰上短期到期债务高达400亿元,流动性缺口差不多有300亿元。对于现金流紧绷的万达来说,短期债务扎堆到期简直像把利剑吊在头上,能不能挺过去,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存亡命运。

更让人心慌的是债务那“滚雪球”的效应。拿那24.02亿元的被执行金额来说,按10%的年利率算,这债每年利息就有2.4亿元,相当于每天多掏近70万块钱。要是新增执行金额增速赶不上资产变现的收益,这债务的坑就会越挖越深,原本就不牢靠的资金链,随时都有断裂的危险。

二、“卖卖卖”的无奈境地:从核心资产到总部,偿债之路一步步让步

面对沉重债务,王健林没拐弯抹角地躲避,而是直接走上了变卖资产偿还债务的路子。自从2016年债务危机露头,万达便开始大规模处理资产,60多个万达广场陆续卖出,连那栋位于北京CBD,象征总部地位的办公楼,也被王健林硬生生挂牌出让。每卖一次,好比是在“割肉”,却只能这么干,别无他法。

到了2024年,万达卖资产的步伐更猛了,王健林一下子甩掉了26个万达广场,这些曾经是他引以为傲的“商业地标”,如今却变成了还债的筹码。到了2025年年初,万达又接连卖了5个广场;到了4月份,通过转让酒店管理业务,一下子套现了24.97亿元,全数用来还到期债券。可这点钱对于那堆巨额债务来说,真就像杯水车薪,只能暂时缓解眼下的燃眉之急。

为了应付流动性紧张,2025年5月,王健林下了个更难的狠招——一次性卖掉48个万达广场,总价高达500亿元,买家囊括了太盟投资集团、腾讯、京东这些大牌。这48个广场可不是什么边角料,都是万达商业圈里的“尖刀部队”,其中既有北京朝阳、上海五角场、广州白云这类一二线城市的黄金地段,也有榆林、乐山、泉州这些三四线城市的优质社区广场,分布在全国39座城市,年吸引的顾客超过2亿人次。

大举卖出核心资产,短期内虽给万达带来了现金流,但也削弱了企业的“自我造血”功能。万达广场作为万达商管的核心板块,不光能稳稳带来租金收入,更是品牌知名度的关键支撑。失去了这些项目,万达商管的收入规模急剧缩小,市场竞争力也跟着走低。更尴尬的是,资产卖出的速度一直赶不上债务增长的节奏,一边是不断增加的执行款,一边是可出手的资产越发稀少,王健林的“甩卖”策略渐渐变成“越卖越穷、越穷越卖”的怪圈。

三、曾经同甘共苦的伙伴如今反目成仇:从“一起发财”变成“追讨债务”的残酷商战现实

债务危机不仅拖累了万达的资金链,也让曾经的“商业友情”破裂。2024年10月,永辉超市提交诉状,把王健林和相关方告到了法庭,缘由是万达的老伙伴孙喜双没按期缴清3亿元股权转让款,而王健林作为担保人,得承担连带偿还责任。

孙喜双和王健林的关系可追溯到多年以前,他们俩在大连西岗区一块儿搞地产开发,业内都说他们是“黄金拍档”。这回孙喜双的公司资金链断了,本想用万达的资源帮忙渡过难关,谁知道反倒连累了王健林——因为做了担保,王健林名下部分股权直接被冻结,让原本就难扛的万达更是雪上加霜。

刚解决完永辉超市的事情,紧接着苏宁易购也来找万达要债了。据说,永辉跟苏宁一共要回大约89个亿,对万达这现金链本来就紧绷的状况来说,简直是当头一棒。说起来,永辉和苏宁都曾经是万达上市时的战略投资伙伴,早年大家风雨同舟,互帮互助过不少次。2024年4月,苏宁易购在东莞的第一家旗舰店还在万达广场隆重开业,当时两家高层还齐聚开幕,关系那叫一个铁,可如今发展到法院见了,真是让人大跌眼镜。

这场“伙伴反目”的背后,扯出了万达2016年那桩老账。当年万达从香港联交所退市,想冲A股上市,于是跟永辉、苏宁等几个战略投资方签了个对赌协议:如果2018年底之前没能成功上市,得按年息12%回购他们手里380亿的股权。结果嘛,受各种监管政策变动影响,万达的A股梦最终黄了,这个对赌回购条款就成了个“定时炸弹”。

万达和苏宁易购之间闹了个50亿元的股权回购纠纷。万达那边说,上市没成功是政策硬性限制,企业自己没犯错,所以不打算回购;苏宁易购就坚持按照协议走,谈不拢后,直接用仲裁的方式追债。这事儿不光让两家公司关系冰点,还让万达的欠债问题被摆在了大众面前,搞得市场对万达的信任更低了。

四、战略转型与未来变数:轻资产能不能打开新局面

眼下问题一堆,万达也开始调整打法,转向轻资产运营,不再死盯着用自己资金盖万达广场,改成卖品牌管理经验和商业运营服务,靠管理费和租金分红赚钱,借此减轻沉重的负债包袱。这个转型思路其实早几年就有了,可惜债务缠身,清晰推不动。

自2025年起,万达加快了向轻资产迈进的节奏。一方面,卖掉剩下的重资产项目,拿回资金,减轻了负债包袱;另一方面,联手地方政府和第三方资本,推动“轻资产万达广场”的落地。2025年上半年,已经签了12个轻资产项目,覆盖了无锡、绍兴、潍坊这些城市。按理说,轻资产模式能帮万达摆脱资金羁绊,专注于核心运营,不过成效还得时间来说话,短时间内难以缓解当前的债务压力。

71岁高龄的王健林,这场债务风波堪称他商界生涯里最硬的坎儿。从“顶着中国首富的光环”,走到“债务压身”的境地;从“房地产大亨”,一路到不断“甩卖资产”,他的经历生动反映了中国楼市转型那段阵痛期。眼下,万达还得想法子找出路,不光要面对76亿的执行款,还得处理跟老伙伴之间的债务纠纷,同时还得推动公司往轻资产方向转型。

往后的路咋走?王健林能不能带着万达闯出个活路?这些咱还真说不准。但有一点是铁板钉钉的,这场风波不光是对王健林生意头脑的考验,也是在检验万达抗风险的本事。房地产不再是飞速发展的年代,万达想要翻身,可能才刚刚开锣呢。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