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箭73反装甲导弹已服役四十余载,为何仍由我军采用?
作者 昕昕
众所周知,到了2025年阅兵的时候,中国的军队可是不甘示弱,带来了一大波“新鲜货”:100式坦克、100式支援战车,还有最新一代的伞兵战车……看得人都心潮澎湃,就像游戏升级出了“豪华DLC包”似的,惊艳得不得了。
不过嘛,在这堆“炫酷战车皮肤”里,竟然偷偷混入了一个老熟人——红箭73反坦克导弹。
正是如此,这东西自21世纪以来已经第五次亮相阅兵场,活跃程度比不少综艺明星还厉害。
于是有人好奇了:怎么解放军还在用这个“老古董”呢?
从“照抄作业”到“自主完成”,这个转变真是大不一样。
那个时候,六七十年代,咱们的反坦克武器确实算不上丰富,在北方大国那钢铁洪流面前,压力也是挺大的。
用40火箭筒、反坦克炮,那简直就像拿平底锅去搏钢铁侠,几乎没有啥用。
一看国外同学的试卷——苏联的AT-3导弹——嗯,还挺不错,这作业能搬抄,于是我们七零年代就直接开始模仿,结果搞出了红箭73。
就是这样嘛,意思就是说,别人1960年代的科技水平,咱们1970年代玩的简直可以说是个奇迹。
到后头,红箭73就变成了装甲车上的标配,就像安卓手机里那自带的浏览器,大家都觉得烦,但真的离不开。
官话说,尽管解放军现在装备了不少先进的导弹和新式装备,红箭73却依然被保留着,这背后的原因也挺耐人寻味的。
为啥打不退?库存确实挺扎实的。
其实这个原因也挺现实的,国外媒体估计咱们至少生产了10万枚红箭73,注意啦,是10万,不是10。
这个数目光听着就觉得吓人,要是突然让它全都退役,那就像家里的冰箱塞满了泡面,你还偏偏说从明天起都换成牛排,关键是——泡面还没过期,扔了多亏啊?
所以说,红箭73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库存王”,不打完,不用光,这都成了硬规矩,想说再见都难。你说它老?确实老了,可人家存货大呀。
有人会问:既然有红箭8、9、10、11、12,为什么还不用?这个问题挺尴尬的:这些型号虽然厉害,但要么尺寸太大,要么价格太贵,还得专门的发射平台,不太适合大批量装备在坦克上用。
换句话讲,要让整个部队的战车都换成最新的版本,难度就和“整个村子都一起换iPhone Pro Max”差不多,最后的结局嘛,红箭73还得继续混着活着。
其实,红箭73也不是完全没用的,经过升级以后,打轻型、中型的装甲车还能应付得过去。在现代作战体系里,“一发火箭解决一辆坦克”的情况越来越少,更多的是“多兵种联合作战,火力齐轰炸”,这才是主流。
在这种情况下,红箭73就像个“帮手”,火力有限,不过凑个数也是挺有用的。
不过,最新一代的100式战车、伞兵战车啥的,早就没搭理它了,直接换上了新一代反坦克导弹,型号还没公布,外界猜可能是红箭13或16,红箭73就只能算个“边角料”继续撑场子。
更搞笑的是,中国军队里,那些老掉牙的装备还没完全退役,比如66式榴弹炮、59-1加农炮,依然还能在战场上看到。
红箭73的未来走向也差不多:全部退役?别想了,绝不可能!它只是会逐步退出舞台,慢慢转向“存量阶段”而已。
所以将来在阅兵场上,红箭73大概率还会出现,像那老电视剧《还珠格格》一样,几年就有人翻出来看看,虽然老土,但大家都舍不得扔。
红箭73的地位呢,就像你家那个用了十年的电饭煲:煮饭速度不快,也不算啥高端的东西,但能用,挺耐用,存货也一大堆。想换新的吗?可以啊,但得等这堆旧的全折腾完再考虑。
每次阅兵看到它出现,咱们也别觉得稀奇——这就像中国军队装备体系里的“老打不烂的钉子”,退不掉,也赶不走,永远能占个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