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邓稼先完成氢弹试验后对妻子许鹿希说的话,科研人员听后深受触动

参考来源:《邓稼先传》、《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传记》、中科院文史资料 部分章节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请理性阅读

1967年6月17日,一朵蘑菇云在中国西北大漠中腾空而起,标志着中国第一颗氢弹试验圆满成功。

当全国人民都在为这个震惊世界的消息欢呼雀跃时,有一个人却在试验现场默默流下了眼泪。

他就是被誉为"两弹元勋"的邓稼先。

这个在戈壁滩上隐姓埋名28年的男人,在氢弹爆炸成功的那一刻,脑海中想的不是个人荣誉,不是国家荣光,而是远在北京苦苦等待的妻子许鹿希。

他要给妻子打一个电话,说一句话。

这句话,后来被在场的科研人员传颂至今,每每提及都让人热泪盈眶。

这到底是一句什么样的话呢?这句话背后又隐藏着怎样感人至深的故事?

【一】戈壁深处的秘密

要理解这句话的分量,我们得先回到1958年。

那一年,邓稼先接到了一个改变他一生的任务——参与中国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当组织找到这位年仅34岁的理论物理学家时,他正在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从事核理论研究。

组织的要求很简单:从现在开始,你要消失了,不能告诉任何人你在做什么,包括你的妻子。

邓稼先当时就懵了。

怎么跟妻子解释?怎么跟孩子交代?他和许鹿希结婚才几年,两个孩子还小,正是需要父亲的时候。

"鹿希,我要出差了,可能会很久。"

那天晚上,邓稼先看着正在给孩子洗澡的妻子,话在嘴边转了好几圈。

"多久啊?"许鹿希头也没抬,她已经习惯了丈夫的出差。

"说不准,可能...几年吧。"

邓稼先的声音有些发颤。

许鹿希这才抬起头看着丈夫:"几年?稼先,你这是要去哪里?"

面对妻子关切的眼神,邓稼先只能选择沉默。

他不能说,也不敢说。

这一走,就是28年的音信杳无。

【二】妻子的默默承受

许鹿希是什么人?她是北京医学院的高材生,是邓稼先的同学,更是一个聪明的女人。

丈夫的反常她当然看得出来。

邓稼先走后的第一年,许鹿希还会问同事:"你们知道稼先去哪了吗?"得到的都是摇头。

第二年,她不再问了。

第三年,她开始明白,丈夫可能是在从事什么机密工作。

那些年,许鹿希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既要工作又要持家。

孩子生病了,她一个人跑医院;孩子问"爸爸什么时候回来",她只能说"快了,快了"。

最难熬的是过年。

别人家都团团圆圆,她家的餐桌上永远空着一个位置。

孩子们会指着邓稼先的照片问:"妈妈,爸爸还回来吗?"

每到这个时候,许鹿希总是转过身去,不让孩子们看见她的眼泪。

她在心里一遍遍地告诉自己:稼先一定在做很重要的事情,我要支持他。

【三】戈壁滩上的苦行僧

再说邓稼先这边。

西北的戈壁滩,风沙漫天,条件极其艰苦。

夏天气温能达到40多度,冬天又能冷到零下30度。

住的是简易的帐篷,吃的是粗茶淡饭。

更要命的是保密要求。

不能给家里写信,不能打电话,甚至连自己的真名都不能用。

邓稼先在那里的代号是"老邓",他的同事们也都有各自的代号。

每天晚上,当其他人都睡了,邓稼先总是一个人坐在帐篷外面,望着满天的繁星想家。

他想妻子,想孩子,想北京那个温暖的小家。

他多想给妻子写封信,哪怕就一句话:"鹿希,我很好,你们也要保重。"

可是他不能。

有时候,邓稼先会掏出钱包里许鹿希的照片,在月光下看了又看。

照片已经有些发黄了,边角也磨损了,但那张熟悉的面孔依然让他心头一暖。

"等原子弹成功了,我就回家。"

他这样对自己说。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邓稼先在现场激动得热泪盈眶,他以为自己终于可以回家了。

可是组织又找到了他:"稼先同志,国家还需要你,我们要搞氢弹。"

氢弹?邓稼先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氢弹比原子弹的威力大得多,技术也复杂得多。

这又是一个漫长的征程。

他想到了妻子,想到了孩子。

女儿典典都快上中学了,儿子平平也长高了不少。

他们还认得爸爸吗?

那一刻,邓稼先几乎想拒绝。

可是当他看到领导眼中的期待,想到国家的需要,他又点了点头:"我服从组织安排。"

就这样,邓稼先又在戈壁滩上坚守了三年。

这三年里,他经历了什么?氢弹试验成功的那一刻,他为什么会流泪?

他对妻子说的那句话,到底有多么催人泪下?

【四】氢弹试验的惊险时刻

1967年6月17日,这是一个让邓稼先终生难忘的日子。

经过无数次的计算、试验、修改,中国的第一颗氢弹终于要进行实际试验了。

凌晨4点,邓稼先就起床了。

他静静地坐在帐篷里,心情五味杂陈。

成功了,中国就拥有了氢弹;失败了,多年的心血就白费了。

更重要的是,他知道这可能是自己最后一次参与如此重要的试验。

氢弹成功后,他应该可以回家了吧?

上午8点,随着一声巨响,氢弹试验成功了!蘑菇云冲天而起,在场的所有人都欢呼起来。

可是邓稼先没有欢呼,他只是静静地看着那朵蘑菇云,眼泪不住地往下流。

"老邓,你怎么哭了?"同事拍着他的肩膀。

"我想家了。"

邓稼先擦了擦眼泪,"我想鹿希了。"

【五】那通改变一切的电话

氢弹试验成功后的第三天,邓稼先终于得到了组织的批准,可以给家里打一个电话。

这是他28年来第一次主动联系家人。

那天下午,邓稼先在通讯室里拨通了家里的电话。

电话响了很久,许鹿希才接起来。

"喂?"许鹿希的声音有些疲惫。

"鹿希,是我。"

邓稼先的声音在颤抖。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钟,许鹿希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稼先?真的是你吗?"

"是我,鹿希。

我...我终于可以给你打电话了。"

"你在哪里?你什么时候回来?孩子们都想你了。"

许鹿希的声音里带着哭腔。

邓稼先深吸了一口气,说出了那句让在场所有科研人员都为之动容的话:

"鹿希,我做了一件事,这件事让我们的国家更安全了。

我不能告诉你具体是什么,但我想告诉你,这28年,我每一天都在想你,想孩子们。

我对得起国家,但我对不起你们。"

电话那头,许鹿希已经泣不成声:"稼先,你什么时候回来?"

"快了,真的快了。

我马上就可以回家了。"

【六】科研人员的感动

当时在通讯室里的几个科研人员,听到邓稼先这番话,都被深深地感动了。

"我们都以为老邓是铁人,什么都不怕。"

一位同事后来回忆说,"那天我们才知道,他也是普通人,也会想家,也会愧疚。"

另一位同事说:"邓稼先那句'我对得起国家,但我对不起你们',真的让我们所有人都哭了。

我们这些搞科研的人,哪一个不是这样?为了国家的事业,我们都亏欠了家人。"

这句话后来在科研系统里广为流传,成为了那一代科学家的心声。

他们用青春和热血为国家铸造了核盾牌,但也用28年的离别换来了家人的眼泪。

【七】迟来的团聚

1971年,邓稼先终于回到了北京,回到了阔别28年的家。

当他推开家门的那一刻,许鹿希正在厨房做饭。

听到脚步声,她回过头来,看见了那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身影。

28年了,邓稼先的头发全白了,脸上多了许多皱纹,身体也比以前瘦了很多。

但许鹿希一眼就认出了他。

"稼先。"

她轻声叫了一句,眼泪就下来了。

"鹿希,我回来了。"

邓稼先张开双臂,紧紧抱住了妻子。

那一刻,28年的思念、28年的等待、28年的坚守,都化作了无声的眼泪。

孩子们也围了过来。

女儿典典已经是大姑娘了,儿子平平也长成了小伙子。

他们怯生生地看着这个陌生的父亲。

"孩子们,这是爸爸。"

许鹿希擦着眼泪说。

"爸爸。"

孩子们叫了一声,然后也扑到了邓稼先怀里。

那天晚上,一家四口围坐在餐桌前,那个空了28年的位置终于有人坐了。

邓稼先看着妻子,看着孩子们,心中五味杂陈。

"鹿希,这些年辛苦你了。"

邓稼先握着妻子的手说。

"不辛苦,只要你平安回来就好。"

许鹿希笑着说,但眼中还含着泪花。

【八】永恒的启示

邓稼先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英雄不是没有眼泪的铁人,而是明知道会失去什么,却依然选择坚守的普通人。

他那句"我对得起国家,但我对不起你们",道出了无数科学家的心声。

为了国家的强大,为了民族的尊严,他们甘愿牺牲个人的幸福。

许鹿希的坚守同样令人敬佩。

28年的等待,她从来没有抱怨过,没有放弃过。

她用自己的方式支持着丈夫的事业,支撑着这个家。

今天,当我们享受着和平安宁的生活时,不应该忘记这些为国家默默奉献的科学家们。

他们的名字或许不被人所知,但他们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邓稼先在晚年接受采访时曾说:"如果让我重新选择,我还是会走这条路。

国家需要,我义不容辞。"

这就是那一代科学家的风骨,这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为我们撑起了一片和平的天空。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问问自己:在面临选择的时候,我们能否像邓稼先一样,把国家的需要放在个人的得失之上?我们能否像许鹿希一样,默默承受,无怨无悔?

历史会记住他们,人民会记住他们,因为他们配得上这份铭记。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