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告别“看海”,成都治水,一场关乎城市韧性的硬仗

2025年7月3日,成都,这座以闲适著称的城市,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撕裂了伪装。主城区多地瞬间“湿身”,街头巷尾积水成河,甚至有市民划着皮划艇“乘风破浪”,相关话题瞬间冲上微博热搜榜首。当晚,成都市气象台将暴雨预警升级至红色,防汛应急响应提升至三级,交通管制与停课停产的紧急通知接踵而至。这不仅仅是一场短时强降雨引发的城市内涝,这更是一次对超大城市排水系统与应急管理机制的残酷“压力测试”,它无情地拷问着:成都,乃至中国所有快速扩张的城市,究竟何时才能真正告别“看海”模式,实现真正的“治水”?

城市“湿身”:天灾还是人祸?

为何一场暴雨就能让城市瞬间“瘫痪”?表面看是雨量惊人,但深层原因却复杂交织,如同城市肌体深处的顽疾。此次降雨,部分区域3小时内降水量预计超过100毫米,强度高达70毫米/小时,这已远超成都现有排水系统的设计极限。成都市水务局曾坦言,全市排水管网普遍按照“5年一遇”的标准设计,面对这种“百年一遇”甚至“千年一遇”的极端短时强降雨,自然力不从心。

更深层次的病灶在于快速失控的城市化进程。钢筋水泥的无序扩张,吞噬了大量自然渗透空间,不透水面积急剧增加,曾经的湖泊、湿地被无情填占。城市如同披上了一层密不透风的“铠甲”,雨水径流无处可去,只能在地面肆虐。加之成都西部地处龙门山脉迎风坡,特殊地形加剧了水汽抬升凝结,形成局部强降雨的“地形雨”效应。当河流上涨,淹没雨水排口时,城市排水能力会骤降60%以上,进一步加剧内涝。这些多重因素叠加,使得城市在极端天气面前显得如此脆弱,仿佛一触即溃的纸牌屋。

历史的教训与治水的演变

追溯成都的防汛历史,这座城市自古便与水共生,甚至可以说,没有水就没有成都。远至公元前256年,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便体现了古人“因势利导”、“乘势利导”的治水智慧。它不仅灌溉农田,更兼具防洪功能,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然而,进入近现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狂飙突进,传统的治水理念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上世纪末普遍存在的“重地上轻地下”建设思维,使得对地下管网的投入远不及摩天大楼和宽阔马路的热情,导致城市排水系统先天不足,如同一个患有严重动脉硬化的病人。

2020年,龙泉驿区曾创下24小时降水量420毫米的惊人记录,这都不断刷新着城市承载的极限,也迫使城市在防洪理念上从单纯的“排”向“蓄、滞、净、用”转变,催生了“海绵城市”的理念。但理念的提出,与实际的落地之间,往往隔着一道深不见底的鸿沟。

应急响应:从“手忙脚乱”到“精准出击”

面对汛期考验,成都并非坐以待毙,而是积极探索多维度的“治水”之道。此次暴雨中,成都市防汛抗旱指挥部迅速启动三级应急响应,各部门联动,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对强降雨路段实施交通管制,并提醒学校停课、单位停工。地铁系统也展现出令人称道的韧性,通过智能泵房、防洪挡板等“毛细血管”排水网和“土味神器”——沙袋,严防死守,确保全线网未出现大面积进水,并及时辟谣了网络上关于地铁被淹的虚假信息。这些快速而精准的应急措施,无疑有效降低了灾害影响,避免了更大规模的混乱。

除了应急处置,成都正从根源上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一项史上规模空前、全方位覆盖的地下管网全面普查与整治行动正在全市范围内展开,通过机器人技术识别并修复排水系统中的各类病害,保障基础设施安全运转。例如,针对“天府二街至五街”区域的内涝顽疾,东沟河道改造项目被列为重点,旨在通过拓宽加深河道、增强排水能力等措施,彻底解决该区域的积水问题。汛期前,对全市152座下穿隧道的清理与整治也成为常态化工作,确保排水畅通。这些长期性工程,才是城市告别“看海”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暴雨中的人性光辉与城市韧性

在暴雨肆虐中,成都也展现出令人动容的城市韧性与市民温情。在彭州市桂花镇鹿坪社区,党委委员刘谋昌在执行防汛排险任务时,不幸遭遇路基和路面垮塌,因公殉职,用生命拉起了“警戒线”。他的同事和邻里们回忆,刘谋昌总是热心肠、善于沟通,在历次防汛救灾中身先士卒,即使左手不便也从不影响他对工作的热爱与投入。他的儿子刘志雨也深受其影响,选择二次入伍戍边,传承着父亲的奉献精神。这些鲜活的个体故事,是城市韧性的最生动写照,也是对那些“政绩工程”论调最响亮的驳斥。

此外,成都高校女生勇救被困老师,交警张凡凯背老人涉水取药,地铁工作人员冒雨坚守岗位,外卖小哥在顾客暖心留言鼓励下穿梭送餐……这些平凡而伟大的瞬间,都彰显了成都人民在灾害面前的团结互助精神。市民们虽被积水困扰,却不乏幽默感,甚至“划船出行”的画面也折射出一种骨子里的乐观与从容。这种社会协同的力量,是城市抵御风险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任何冰冷的技术和僵化的制度无法替代的。

他山之石:国内外治水经验的启示与反思

放眼国内其他城市,在内涝治理方面各有探索与实践,有成功,也有教训。中山市在应对“逢雨必涝”的挑战中,通过茅湾涌防洪排涝整治工程,形成了“上截—中蓄—下排”的立体防御体系,有效减少了内涝水量,提升了退水速度。其政府投入40亿元资金,扩建排洪渠、建设蓄洪湖、拓宽河道等措施,使得在与成都暴雨强度相似的降雨中,受水浸影响的企业数量减少近一半。这表明系统性的水利工程建设,对提升城市韧性具有显著效果。

上海在愚园路试点“海绵街区”,通过透水砖、雨水花园和可移动挡水板等设施,在台风期间反而成为积水最少的区域,这印证了“海绵城市”理念在老城区改造中的巨大潜力。然而,海绵城市建设也并非万能药,其在一些城市因投入巨资却效果不彰而受到批评,甚至被指为“面子工程”。这提醒我们,其成功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投入、科学评估,更要警惕“政绩工程”的弊端,避免只注重表面光鲜而忽视地下“良心”工程。

国际经验也提供了宝贵借鉴。日本东京的“地下神殿”排水系统,其抵御每小时200毫米降雨的强大能力和精细化监测预警机制,堪称工程奇迹,展现了极致工程技术的力量。德国在城市雨水管理中则强调分散式处理和自然渗透,通过绿色屋顶、透水路面等措施,将雨水视为资源而非负担,体现了生态优先的理念。荷兰则推行“还地于河”策略,通过恢复自然水系空间来增强城市韧性,而非一味地“堵”和“排”,这是一种与自然共存的哲学。这些案例表明,城市治水需要技术投入、生态智慧与系统性规划的结合,更需要打破部门壁垒,实现真正的协同治理。

终极拷问:城市如何不再“湿身”?

然而,挑战依然存在,甚至更为严峻。预警信息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确保每一位市民都能及时获取并采取有效措施,仍是悬而未决的难题。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常态化,“百年一遇”正逐渐演变为“十年三遇”,成都的“治水”之路任重道远。

未来,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城市防洪排涝和应急响应体系,必须强调政府主导、科技赋能、社会协同的综合治理路径。这意味着:

加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不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工程,提升城市对雨水的吸纳、渗透和滞留能力,让城市真正“会呼吸”。加大老旧排水管网改造力度: 提升排水标准,使其能够应对未来更频繁、更极端的降雨,彻底告别“重地上轻地下”的短视。普及智慧应急系统: 引入物联网水位传感器、AI渍水预警平台等前沿技术,实现精准预测与响应,将预警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指令。提升社区自救能力: 让每个微单元都能成为防灾减灾的坚实堡垒,通过常态化的防灾知识普及和应急演练,让居民掌握内涝避险常识,形成邻里互助的防灾共同体。

从“看海”到“治水”,成都正务实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力求在未来更从容地应对极端天气,确保市民安全,让城市不再“湿身”。这不仅是一场工程技术之战,更是一场治理理念、制度设计和执行力的全面革新。毕竟,一个真正强大的城市,不是看它能建多高的楼,而是看它在暴雨中,能否让每一个生命都安然无恙。而那些阻碍技术进步、固守旧有模式的监管壁垒和既得利益者,终将被历史的洪流所淘汰。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